被毕业的「元凶」在哪里?

2022-08-21 18:23:03

2980影视免费在线看最热电视剧 https://www.3014.xyz

讲两个真实的场景。

前阵子,跟一个地产行业资深HR聊天,谈到各行各业的毕业事件,对方始终是一个回避与闪躲的态度。

聊到最后,他说了一个很庆幸的话:职业生涯里遇到的这些大裁员,都是在他去之前或者离开之后才开始的,自己的声誉没有被污染。

在人心与舆情的口舌之上,HR经常被认为是裁员的元凶。这导致HR、VPHR本身对此高度忌讳,他们也不希望这个东西去玷污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很理解这种感受。

但是,抛开情绪的影响,我确实也知道,HR也是公司工具人而已,他们的确不能被唤作元凶。

另一个场景是,一个月前,有一个地产人找我们爆料,说自己的工作合约到期了,公司给出的选择是要么降薪签约,要么离职走人。

最终,因为他不愿意接受降薪,公司没有与他续签合同。

他认为这是变相裁员,对此很有情绪,希望报道云云。

一勺言的后台,这样的信息一直不少。

印象中,每个当事人都在寻找一个可能的「假想敌」或「元凶」,来为毕业事件做一个结案陈词。

这促使我去思考一个问题:「元凶究竟在哪里?」

今天有不毕业的公司么?没有。

所以,这个话题没有绑架,不针对特定公司、特定行业,因为全都是。

但是,雇主品牌,今天日益是个笑话,至少在「毕业生」看来。

品牌崩塌还不是最重要的。

就怕,大家会继续深究,企业文化也是个笑话。

按理说,泥沙俱下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此时此刻此地,才是雇主品牌与企业文化展示万丈光芒的最佳时间。

结果,变成了一地鸡毛。

这当然是大家共同的悲哀。

可是,如果你非去找一个元凶出来,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合理理由。

最后就变成,这个「寻找元凶」的游戏,可能无解。

第一关,公司老板是元凶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争议。

表面上看,老板提供预算,做出决策,承担后果,似乎很公平的样子。

毕竟,哪家公司的雇主品牌与企业文化里,也不会明确写着,不抛弃,不放弃。

但是,多数时刻,裁员本身折射了一个很干脆的业务信号:这个业务暂时失败了。

问题是,一个新业务、一个新点子的背后,却是一群人的职业生涯。

老板头脑一发热,手势一挥,一群人就冲上了前线。动员刚刚结束,人员就位不久,赛道裁撤了。

此处最伤情。以房地产行业内卷的速度,有时一个赛道切换过去一年多,就再也回不来了,职业生涯都面临改写。

一些朋友说,不幸中招的应届生、管培生命运最悲催,但在我看来,工作数年的职员受伤尤甚,因为重置成本更大。没有最悲催,只有更悲催。

然而,毕业吐槽中,老板固然无法脱责,但是他真是元凶么?

一般来说,地产老板固然通常都很任性,杀伐决断,好大喜功,但是,像裁员这样容易丢面子的事情,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到万不得已,老板做不出来。

那么,这世间有没有一些就是爱好裁员、热衷于在高薪延聘与暴力裁员之间频繁切换生活方式,建立权力感的老板呢?

怕是也有。

但被这样的公司裁员,应该是福报才对,值得高兴,吐槽似乎没有啥必要。

所以,综合而言,老板们动力不足,元凶含量不是很高。

第二关:管理层里有元凶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这句出处不明的万能金句,以高深莫测的姿态,曾帮助无数的人解释了人生中太多没有标准答案的思考题,投射宽慰与释然,帮你我度过诸多迷茫时刻。

但是,它往往也提示了苦难的来源。

一间公司,一个组织,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公司毕业中的诸多痛苦,由人而起,因人而变。

那么,管理层里藏着杀死毕业生的元凶么?

这就要看你毕业证书上的理由。

第一,有一些人就是反对毕业本身,尤其是在人生刚刚加了各种杠杆的时刻。

第二,更多的人表面上在抱怨毕业,实际上是在抱怨裁员过程中的不公平。我很优秀,可为啥毕业的是我,留下的却是那个XX的他。

第三,还有一些人,因为毕业未获合格赔偿与体面退场的机会,所以要到处表达自己的情绪。

对很多人来说,不公平的裁员,可能比裁员本身,更伤感情;

对更多的人来说,裁员赔偿不到位,不兑现,更容易引发情绪反击。

你看,有时裁员是个面子问题,有时是金钱问题,有时是个价值观与认知问题。

我无法穷举所有问题类型,这些类型虽然不同,但是,总体可以用这句话概括:

「你是在抱怨结果,还是在抱怨过程?」

不同的思维方式照射出一个不同的凶手。

但是,不管你如何照射,你想找在管理层里找一个真正的元凶,站出来为一切承担责任,也有点徒劳。

金钱赔偿可以走法律程序起诉来解决。面子与价值观问题呢?找到一个假想的元凶又如何?

非要执着于找到一个特定的对象来当元凶,核心是对自己的遭遇无法释然,必须要让自己浸润在「复仇」的感觉里。

问题是,瞬间复仇的快感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么?

好像也是个大问号。

第三关,元凶究竟在哪里?

如果非要玩一个寻找元凶的游戏,我更宁愿我们在更宏大的叙事里去寻找。

这样一来, 很多东西才是有解的。

这样一来,很多事情不但有解,而且不会对我们构成额外伤害。

前几日看到一个群里的数据。

有人统计了今年6月1日对比去年6月1日天眼查社保人数减少的数据:

腾讯 3865人 阿里 4375 人

百度3952人 滴滴 5237 人

美团 3186人 字节 7358 人

快手 3586人 京东 1685 人

拼多多 100人 网易 1058人

新东方 55896人 学而思26579人

作业帮 15369人 猿辅导 19587人

房地产没有互联网这么惨烈,但是绝对值也不会太低。看起来,经济大环境这个元凶似乎要找到了。

但是,大环境真的是元凶么?

一个行业有自己的发展周期,就地产而言,过去十多年的高歌猛进,让人产生了心理惯性,以为会长期如此。

可是,谁都知道,地产任性产生了太多的外部性,实体经济代价,造富心理污染,海量资金饥渴,金融系统风险等等。

每一个代价,都不是你我可以视而不见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非要归因于大势,那么,大势也会有成吨的委屈无处诉说。

怎么办?

我的一个小小建议是,在思维意识里,放过自己。

被毕业,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我们的问题。就算是,我宁愿希望你能重启认知,直接告诉自己:

「我们只是替代别人来咀嚼消化这个特定时代周期里的副产品。」

最后,我前段时间在朋友圈谈自己的经历,希望对你们有用。

发这里看看:

对裁员这件事,唯一一次恐惧是第一份工作时,持续了有一两年时间,后来便永久性没有了。回想当年的个人感受,觉得丢面子比再找工作、收入、前途本身的权重要更多一些。职业生涯迄今,我没有被裁员过,但确实可以共情那种感受的复杂。

今天,全行业遇到就业大难题,很多前一秒钟还在挖苦资本家,下一秒钟却可能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一些言论污染了整个就业市场,这不能代表全部。

我认为,更主流的心态是委屈,觉得为什么是自己。然后,可能是愤恨,抱怨。

可是,在高达18%的24岁以下调查失业率面前,这些委屈与愤恨其实都是有解的。不是你们不努力,不是你们没有才华,历史车轮走到这一步,产业信心萧条至此,充分就业变成了奢侈品而已。

一个朋友与我聊裁员的事,我觉得可以非常理性地看待这件事。一个商业组织在泥沙俱下的大错杀时刻,确实必须先保护好自己,才能为他者提供从产品,服务到工作的机会与价值,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大家都觉得一个商业组织或者上市公司力量很强大,可是,就算阿里,美团,腾讯,贝壳这样的集齐了科技,平台,产业互联网概念的巨型公司,依然在时代大势与市场周期面前,瑟瑟发抖,没有太大的谈判能力。

所以,裁员优化,这件事当然首先是个人人身的独特感受,但是,我也不建议放大这种感受,把它归因于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对象,是最最简单的,情绪也太廉价。

我倒觉得,如果一个人只从个体角度去发泄这种感受是没有帮助的,应该还要认知到它背后更强大的时代洪流的驱动。

只有这样,你对这个职业冲击的理解才是完整的,也更有助于对冲掉自己的沮丧,因为它并未否认掉你的价值,被毕业,被裁员,首先不是我们自己的错,不值得否认自己。

从个体经验看,花费精力在吐槽前东家这件事上,也没有性价比,当一个月后,两个月后,三个月后,坐在一个新的办公桌后,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对一些乐观的人来说,没有被裁员的职业生涯是不完整的,不值得念念不忘,更不值得被流量消费。

你说呢。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平山新闻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体育健康、投资理财、综艺娱乐、商旅生涯、生活百科、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平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