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新闻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体育健康、投资理财、综艺娱乐、商旅生涯、生活百科、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10-07 16:35:01
近日,一个73岁的老太太,借助鸡蛋、气球等小道具拍出的短视频火上天际,居然因此坐拥800多万粉丝,总播放量更是高达20亿,她凭什么?
镜头前的老太太满头银发,戴着一副挂脖眼镜,身穿一件满是口袋的渔夫马甲。
一个塑料瓶装上液氮,再加点水,拧上扎了个小孔的瓶盖,下一秒她把瓶子倒置,瓶子就蹭地“一飞冲天”。这时老太太告诉大家,这就是火箭进入太空的原理。
原来,这位老人用这种趣味科学小实验,通过短视频平台在向广大网友进行科普。
她就是被人称为“全网最高级别家教”的退休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
她用扫把模拟宇宙射线,用铁锅表演500米口径的中国天眼,用洗衣液瓶子和旋转椅表演航天员在太空舱里转身时的角动量守恒原理,一个小球和一个西瓜就展示了重核裂变过程……
她的马甲就像叮当猫的百宝箱,随时可以掏出小木偶、气球、硬币……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吴於人回答,我要把我知道的都告诉大家,让更多人知道,科学很有趣,科学很有用,科学很伟大。
吴於人是一个从小对科学感兴趣的人,父亲是第一代航天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喜欢上了物理。
高中结束后她下乡插队,恢复高考后,吴於人如愿考上了江西工学院(后更名为南昌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她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先是留校任教、后到同济大学。
她在做大学物理课程研发过程中,格外注重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布置上的趣味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科学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退休后,吴於人又不甘寂寞,一心致力于面向广大青少年的科普事业。
2007年,她在同济大学建立起一间物理实验室,不同的是,这是一间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实验室,吴於人亲自任站长。
她带领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物理实验活动,孩子们亲身体验富有趣味的实验器材操作,非常积极,对物理的兴趣徒然倍增。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风行,实验团队的年轻教师把俱乐部的活动片段发布到平台上,没想到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吴於人出镜讲解时,效果总是出乎意料的好。
相比线下科普,网络平台能让更多人接触到科学知识,这正合吴於人建立实验室的初衷。于是她和几个老友一商量,干脆拉上几个年轻人一起创办了一个“不刷题俱乐部”,她自称“不刷题的吴姥姥”,开始做科普短视频。
在大学课堂中,一个知识点往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才能讲解清楚,那怎样才能把一个知识点的内容用一两分钟的科普视频表达清晰呢?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每一个知识点,吴於人都要反复备课,和助手一遍遍地改脚本。为了让小孩子能听懂一个个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吴於人的趣味小实验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准备。
讲解摩擦起电时,她抬出一根大管道,并把双手放在管道中央,助手则在两侧反复摩擦包裹着毛毯的橡胶棒,只见老人的白发根根竖起,就像在头上绽开了一朵蒲公英。
讲解“宇称不守恒定律”时,观众看到视频里的吴姥姥站在一面大镜子前高举手臂,可是镜子里的吴姥姥却是放下手臂。
这就将钴60在镜像螺旋管产生的磁场衰败,巧妙地展示出来,因为当时产生的电子一个是向上跑,另一个却是向下跑的科学现象。
吴於人就是这样依靠自己强大的知识储备、简洁的语言表达和组织实验能力,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直观有趣地展示在网友面前。
截止目前,“吴姥姥”已经发布了300多条短视频,并将继续以每周3、4集的频率更新。她也因此在全网拥有了800多万粉丝,被网友们亲昵地称为“科学姥姥”。
除此之外,吴於人总是热心地解答网友们提出的问题,尤其是碰到小朋友提出的“好问题”,吴姥姥会特别激动,甚至会迫不及待地从助手手中抢过手机回答。遇到特别有趣有代表性的问题,她还会特意制作一期讲解视频。
就如最近热传的一个4岁的小女孩,提出的关于羽毛球拍离地越近影子越清晰,离地越远影子越模糊的问题,吴於人就迅速录制一个视频进行原理讲解。她认为:“学习中,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她也非常鼓励孩子们找出更多的问题。
吴姥姥用这种方式,不但科普了难懂的科学知识,也引发了青少年对于科学本身的兴趣,进而产生对物理更深层探索的欲望。
随着短视频的普及,国家也号召杰出的科学家们,利用强大的网络平台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很多科研人员也像吴於人一样,从实验室走到了屏幕前,进行硬核科普。
比如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老人,就在用短视频普及海洋领域的小知识,通俗易懂还有趣,人称“科普老顽童”。
作为我国第一位女天文台台长的叶叔华,即使步入鲐背之年也主持了“北京时间”的诞生……
科学重器,筑梦未来!
正是这些国之栋梁终生的无私奉献,祖国的下一代才越来越走近科学,科技强国必将后继有人。